嘉庆元年万无优配,乾隆皇帝盛情设宴,邀请了三千多位耄耋老人参加。这三千人中,不仅包括皇亲国戚、八旗贵族,还有来自满汉蒙藏等多个民族的年长者。
这场宴会原本是乾隆想借此彰显皇家尊严,展现统治者的宽厚胸怀,并促进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与融合。然而,事情却出乎意料地发展成了相反的结果。宴会结束后,这些老人纷纷回家,却接连去世,甚至有部分老人未等回到家,便在途中撒手人寰。
那么,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?
1795年时,乾隆皇帝已年近85,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。面对朝堂繁杂事务,他已感到心力交瘁,难以兼顾全局。加之他对康熙皇帝极为敬仰,不愿打破祖父61年长久执政的记录,遂决定退位,将皇位传给了第十五子颙琰(原名永琰)。
嘉庆元年(1796年)正月初一,乾隆正式退位,成为太上皇。
正月初四,京城寒风刺骨,这位刚刚退位的太上皇模仿康熙,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“千叟宴”。
展开剩余88%此时的乾隆已86岁高龄,与康熙当年举办千叟宴时的60岁老人相比,年龄跨度较大,原先规定的60岁以上老人参加显得不合适,遂改为70岁以上方可参加。
为了彰显皇家威严,弘扬尊老敬老的儒家美德,向百姓传递大清“孝治天下”的理念,嘉庆皇帝特别嘱咐宴会筹备必须隆重庄严,所有细节都需经乾隆过目审批。
最终,宴会名册上登记3056位参加者,另有约5000人作为观赏嘉宾。
宴会上,陈列着闪耀夺目的珍宝,珍稀昂贵的食材,以及极具看点的歌舞表演。乾隆还亲自为每位老人准备了精致的寿杖、貂皮裘和玉如意。
这寿杖非比寻常,是用上乘黄花梨木精心制作,杖头以犀牛角装饰,且雕刻有独特的银质“寿”字,每个字都不同,彰显着皇家的细致用心和对长者的尊重。
由此可见,乾隆非常重视面子和仪式感。
宴会伊始,琴声悠扬,宾客纷纷向乾隆行礼祝寿。嘉庆皇帝带头,率3056位白发老人齐声祝愿“福寿安康,长命百岁”。
乾隆皇帝望着这一幕,满心喜悦,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。
随后,他在宫人扶持下缓缓起身,入席就座。宴会上,乾隆不拘一格,平易近人,与宾客谈笑风生,气氛温馨融洽。
宴会中,乾隆还邀请王公大臣与90岁以上的长者共饮。又命皇子皇孙向王公大臣敬酒,同时命侍卫向所有老人逐一敬酒。
老人们在乾隆的盛情款待下,只能恭敬地一饮而尽。乾隆看到这情景,内心格外欢喜。
此次宴会中最年长的有106岁的熊国沛和100岁的邱成龙,乾隆亲切称他们“百岁寿民”,赏赐黄金万两,赐官为六品,表达对他们高龄的敬意。
歌舞表演过后,乾隆依照传统邀请文人即兴赋诗,场面热闹非凡,诗兴大发。
据记载,此次宴会共赋诗3497首,气氛达到高潮。
中国自古讲“民以食为天”,粮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。千叟宴的起源也与此息息相关。
千叟宴最早在清朝出现,是数千老人齐聚一堂的宫廷盛宴,历史上仅举办过四次。
康熙皇帝时代,中国进入多民族融合共荣的局面,边疆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人口由一亿激增至三亿。
尽管人口增长,但朝廷老龄化日益严重,劳动力短缺加剧,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开支成为家庭沉重负担,经济增速受限。
康熙为稳定统治,解决老龄化问题,开始举办千叟宴,邀请各地老人齐聚,调节社会矛盾,推动经济平衡发展。
大清王朝秉承儒家孝道,讲求尊老敬贤。康熙借鉴前朝传统,在宫廷举办盛大宴会,加强邻里亲情与社会和谐。
尊老敬贤是中华传统美德,早在《周礼》时期,春节时家中青年会献鸡禽滋补长辈,表达敬意。
春秋战国孔孟推崇孝道,秦汉则将“孝治天下”升为治国根本,清朝更将尊老思想推向顶峰,形成千叟宴这一仪式。
1713年康熙60岁寿辰,在畅春园盛大设宴,邀请各地耄耋老人共庆寿辰。宴会盛况空前,吸引大量京城百姓观赏,给乾隆留下深刻印象。
据《清史录》,康熙关心老人健康,派御医照料水土不服的老人。宴会当天寒风凛冽,老人们跪拜迎接,康熙亲自谢恩并赦免跪拜礼以示关怀。
宴会上,皇家子孙为老人敬酒,宫人照顾80岁以上老人,场面温馨感人。
康熙告诫老人回乡后传达孝悌礼乐,赐银钱及官职,并派士兵护送老人返乡。
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千叟宴,共4240名老人参加,年龄分布详尽,规模宏大。
然而,嘉庆元年乾隆举办的千叟宴却带来了悲剧。宴会结束后,三千多名老人陆续去世。
乾隆虽派宫人分发养老牌,让老人凭牌领取养老金,金额根据年龄从十两到三十两不等。此举本意是减轻老人家庭经济负担,弘扬孝道,展示皇权威严。
宴会后,乾隆亦派官员护送老人回乡,但许多老人尚未将宴会经历告知家人,便已离世。
究其原因,与当时的交通状况密不可分。偏远地区官员只关注宴会荣耀,忽视了老人舟车劳顿及途中风险。
此次宴会比以往邀请年龄更大的老人(70岁以上),这些老人身体机能大不如前,承受长途跋涉极为困难。
年轻人受伤易愈,老人却因免疫力低,伤口恢复缓慢,容易引发并发症。
此外,乾隆极为讲究面子。赴宴老人进宫时需三跪九叩,不同于康熙赦免礼节的做法,老人大多体力不支,难以承受反复叩拜之苦。
宴会中,宴请的佳肴珍馐多为平时少见,老人不知是否适合消化,但为尊重皇恩,无法拒绝,只能勉强进食。
乾隆举杯邀饮,老人只能微笑应和,一饮而尽。
这场表面热闹的盛宴背后,却藏着老人们的辛酸。皇权面前,老人无权抗拒,只能顺从礼仪。
宴会结束时,老人已被繁重礼仪和劳累折磨殆尽。回程中,因体力透支,不少老人途中病倒或去世。
这场本应欢乐的千叟宴,成了耗尽老人生命力的“亡宴”。
那些回家后未能享受赏赐的老人,留下的只有遗憾和珍贵的御赐财物。
若无千里迢迢的奔波,他们或许能安享晚年,延续寿命。
但在那个封建时代,能与天子同席是莫大的荣耀,许多家庭视之为无上光荣。
因此,我们无法断言这些老人是否后悔赴宴,只能感叹命运的无常。
关于“乾隆退位后举办千叟宴,三千余老人赴宴后相继去世”的故事,你有什么感想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